9月28日,2018年東莞市決策咨詢顧問委員會座談會召開,聚焦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與東莞高質量發展。會上,顧問委員、企業委員、專家委員和嘉賓們分別從“金融創新”“政務服務”“科技人才”“人才聚集”等方面,為東莞發展建言獻策。
【金融創新】
1. 創新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模式
東莞融入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轉向高質量發展等新時代的發展要求,
在金融發展及創新方面還有哪些提升空間?
對此,中國人民銀行鄭州中心支行黨委書記、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河南省分局局長徐諾金認為
■ 為促進東莞創新發展,一方面,要緊緊抓住廣深科技創新走廊建設的機遇,加大金融對科技創新走廊東莞段建設、高水平科技創新平臺建設的支持,創新科技型中小微企業融資模式,建立與創新型經濟相適應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全面支持東莞傳統制造業的智能化改造和先進制造業、高技術制造業等新動能的長足發展。
■ 另一方面,瞄準金融科技前沿趨勢,充分運用移動互聯、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現代信息科技,加快發展數字金融,加快傳統金融智慧化改造,搶占金融發展新高地,更聰明、更高效地服務東莞實體經濟發展。
徐諾金說,東莞市制造業集中、上下游企業眾多,供應鏈金融產品形式靈活,是發展前景非常看好的業務模式。要充分挖掘東莞各行業的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特點,根據產品和資金在產業鏈上流動的特點規律,吸引更多金融機構創新產品業務模式、發展供應鏈金融,提高小微企業信貸可得性,提高信貸資金使用效率、降低小微信貸風險。
東莞市金控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廖玉林認為
放眼全國,我市在市屬金融牌照完整度、資金和金融資源豐富度上均位于國內地級市前列,這是我市寶貴而獨特的資源。因此,建議在繼續扶持本土金融機構做大做強的基礎上,要做到資源集團化、資金集約化、用人國際化,采用更為科學的方式,用好用足財政和國企杠桿,用更為有效的“加法”,發揮引導基金的獨特作用。比如,建議持續通過財政投入作為引導資金,設立城市更新、軌道交通建設、重大環保建設項目等政策性引導基金,支持產業和城市共生發展。
【制度突破】
2. 大灣區發展需要制度的突破
國務院參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員、銀河證券前首席經濟學家左小蕾認為
■ 粵港澳大灣區的綜合能力更強,世界三大灣區都是圍繞各自的核心產業擴散開來,形成產業鏈的聚集,而粵港澳大灣區不僅具有香港的金融業,還有深圳的研發、東莞和廣州的制造。所以相比世界三大灣區,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空間更大,而東莞要抓住機遇,登上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列車。
■ 東莞的發展機遇,在于制造業中心的配套能力、制造業外包中心、技術轉化中心等。比如制造業外包中心,有華為、小米、富士康等制造外包。
左小蕾認為,大灣區發展需要制度的突破,包括人才交流機制,法律法規差異的協調,具有決策功能的綜合協調機構,一體化發展的制度突破等。
【政務服務】
3. 探索率先啟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政務合作
中國信息協會信息惠民專家委員會委員劉允強認為
東莞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一員,如何搶抓機遇,明晰定位,乘勢而上,加快實現更高水平發展,是擺在我市黨委政府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
■ 為此,應主動謀劃參與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各項工作。其中,互聯網思維下的政務服務是落實國家放、管、服最重要的抓手,為促進企業投資貿易便利化和群眾生活服務便利化,創新互聯網+政務服務新模式,助力“粵港澳大灣區”發展需求,優化營商環境,探索率先啟動建立“粵港澳大灣區”政務合作,推進“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政務服務跨城通辦,為全國政務服務實現跨城市、跨地域互聯通辦樹立標桿,從自助終端平臺先行先試作為突破口,推動政務服務在“粵港澳大灣區”內地城市間政務數據聯通和自助服務平臺跨城通辦,探索與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的政務合作,為下一步拓展到多渠道、多領域的合作和服務提供創新經驗。
■ 他建議,堅持互聯網思維下的政務服務和“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目標要求,為群眾提供優質便民的政務服務,讓群眾享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帶來的便利。本著促進東莞企業投資貿易便利化和群眾生活服務便利化的原則,通過在灣區區域內推進信息平臺互通,政務數據資源共享,共同在政務服務領域先行探索“灣區通辦”,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建設。
此外,要堅持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為引領,以創新驅動發展為核心,通過機制創新、制度創新、服務創新共同營造良好的國際化、法治化、市場化營商環境,打造更加優質、高效的投資環境。
【人才聚集】
4. 加快高端科技人才引進落戶
廣東省金融智庫聯合會理事長、省政府決策咨詢顧問委員會專家委員李魯云認為
加快高端科技人才引進落戶是在短期內快速提升基礎和原始創新能力最便捷、最有效的途徑,國際頂尖大學的創建,也都是通過全球延攬引入高端科技人才實現快速發展成名的 。
東莞是廣東乃至全國少有的青壯年人口凈流入城市,由于散裂中子源的建設,中科院高能所成立了東莞分院,400多位科技高端人才入駐東莞,其中300人已落戶,均是碩士、博士,有效提升了東莞人才比例。
李魯云說
未來在大科學裝置平臺上,將會吸引更多的高端人才,產生新的人口紅利優勢。一是依托建設粵港澳大灣區科學中心,把國內外優秀科學家聚集到東莞,形成硅谷“研學產”模式——既是科學家,又是名教授,還是企業家,推動基礎科研成果快速轉移轉化;二是依托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學裝置,吸引國際和港澳地區一流研究型大學到東莞合作辦學,聯合培養高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
廣東省智能機器人研究院院長、廣東華中科技大學工業技術研究院常務副院長張國軍認為
東莞要加快建設以高端人才聚集和人才培養為首要目標的強場制造科學中心。華中科技大學制造學科一直在國內具有優勢地位,目前已建設了國家脈沖強磁場科學中心、高功率太赫茲源大科學裝置等大科學裝置。華中科技大學將在此基礎上,立足東莞建設強場制造科學中心,通過建設超強磁場、超快光場、超強激光等高端科學裝置與試驗平臺,匯聚和培養一批高端技術人才,并開展博士和碩士研究生培養工作,為材料科學、物理學、化學、生命科學、資源環境等領域的基礎研究和高新技術開發提供強有力的研究手段,為解決國家戰略需求提供支撐平臺。
此外,東莞在新型研發機構建設和體制機制創新方面作出了很多探索,走在了全國的前列,一時間成為其他地方爭相學習的典范。但隨著產學研的深入開展,其他省市新型研發機構異軍突起,在體制機制上設計更加優化,具有明顯的后發優勢。對此,建議東莞學習江蘇、武漢等地新型研發機構的體制機制改革經驗,推動東莞各研究院實現倍增和改革雙豐收。
免責聲明:本文所有內容均來自網絡,我們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對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請僅作參考。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來源:東莞日報、智匯東莞